古道旅行

臺灣島內古道系統是一部臺灣歷史的縮影,見證數百年的臺灣開拓史,每條古道都擁有前人生活留下來的文物遺跡和印記,反映時代背景與歷史文化脈動,當年開拓者的篳路藍縷,卻也是另一族群顛沛流離的開始。

臺灣歷史古道的形成都有其獨特性,除了原住民在山區生活自然形成的獵路、社路、姻親道路之外(如巴福越嶺道),漢人為了拓墾山麓保護經濟利益而開的隘路(如鳴鳳古道),或是清廷在牡丹社事件後為充實後山軍備而開的撫番道路(如蘇花、八通關、三條崙古道),抑或日治時期為山地治安開鑿的警備道路網(如合歡越、八通關越和能高越),無不與各政權在島內的掠奪資源利益,達到軍事上安內攘外的施政緊扣在一起,每一條古道在有形與無形中刻印著先民的活動足跡,也訴說著一頁頁血汗交織的台灣開拓史與殖民抗爭史。

古道是見證歷史活動重要的證據,古道上的古部落、古戰場、營盤、堡壘、砲台、駐在所、神社、土地公廟、碑碣、紀念柱、炭窯、橋樑、傳統聚落、古街道和考古遺址等遺構,古文獻、古地圖、耆老口述歷史等,都保存著台灣本土文化的不同面相。遺址留下的殘蹟和古道的主體價值、築路技術、相關建物以及古道與歷史事件的密切關係,都深具保存價值。

隨著時代的時空變遷,古道多已湮沒在荒煙漫草,還給山林大地,近幾年,公部門將國家古道分為「自然步道」與「歷史步道」,依據古道的歷史意義、遊憩價值、長度、功能及景觀條件,將古道定義與分類。其中歷史步道有一級古蹟「清代八通關古道」以及蘇花古道、關門山古道、崑崙坳古道、三條崙古道(浸水營)等,日治期的警備道路如鹿場連嶺道(霞喀羅)、合歡越嶺道(錐麓)、能高越嶺道、八通關越嶺道(瓦拉米)、關山越嶺道(中之關)等,古道旅行,帶大家進入精彩的歷史時空之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