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客庒特有的設計,就是能讓你在穿梭之間迷路,從這條街走到隔壁巷,真的不遠,但是,看不到出口,莫名有種探險的樂趣,尤其是每個轉角都能遇見時代留下的痕跡。
瑪雅愛旅遊‧艾雅說說話
撰文/攝影 專欄作家瑪雅
我喜歡逛逛菜市場,去感受生活,拉近與土地的距離。凝聚生活的聚會,天天都在菜市場發生,每天會買或想買的東西都不一樣,因為,每天想話家常的對象都不一樣。
關西,典型的客庒小鎮,攤位之間流淌客語問候彼此,就像來到異國聽著不懂的語言,去體驗陌生感帶來的豐富度,一切都是那麼的新鮮,讓好奇心帶著我去探索。
關西老街裡的菜市場曾經有戲院、有百年的石路、有產業與經濟,現在有文創、有移居者、歸鄉者,文化與生活的對話精彩,走進來就對了。
(圖一)客庄傳統小吃 (圖二)老街裡的關西第一戲院
客庒特有的設計,就是能讓你在穿梭之間迷路,就像2023ITF臺北國際旅展的主題「一起在客庒迷路」,其實從這條街走到隔壁巷,真的不遠,但是,看不到出口,莫名有種探險的樂趣,尤其是每個轉角都能遇見時代留下的痕跡。
這次從關西太和宮對面的文人巷走進去,直覺只是走進外婆家後面的巷子裡,預想應該會看到阿婆曬著芥菜或是蘿菠乾,沒想到,這條以「文人」為名的巷弄卻代表了關西詩詠歌賦的情懷延展,我們邁著悠哉的步伐,看著牆面斑駁的土角牆,細細觀察,有粗糠、碎石、泥巴、微微有點不統一的土磚,頗有農村典型的文化意象,聽著有機書店的帶路人分享過往的那些年,客家青年滿腔詩意展現青春寫出關西文學浪漫的篇章,不失文人巷的美名。
以「文人」為名的巷弄代表關西詩詠歌賦的情懷延展。
走出文人巷,右邊卻是一排幾乎快要頹倒的房舍,有人問:這一排是所長宿舍嗎?
我說:是關西分駐所的宿舍。
有人問:為什麼那麼大間?
我說:日本時代推進理番政策時,也是考慮到交通或方便管理的地方,關西可以往馬武督方向到角板山,也可以沿著飛鳳古道到竹東鎮,又有鳳山溪(新竹第二大河川)運載商業脈絡,當然關西分駐所可以建很大~大~大~喔~
說說笑笑之餘,走到了「大自在藍染工坊」,進去參觀了一番,老師在店裡面將所有台灣難得一見的染技工藝陳列其中,價格也非常實惠,聽說下午到「羅屋書院」就能體驗到薯榔刷染體驗!內心小小的期待了一下~常常看到,我卻是第一次體驗!
隔壁就是大名鼎鼎的「石店子69有機書店」,以「交換」為題的往來,盧老闆因為關西特有的舊式建築氛圍,讓他鼓起勇氣移居到關西,發展一生的志業,做中學,慢慢地調養老街的藝術氣息,辦理多場與藝術相關的活動,也不經意地觸發了一些來老街開店的移居者,有人離開、有人留下,最棒的是融入在地生活裡的有機書店一直都在,他們是家家戶戶散步的終點,是閒話家常的起點,是讓心留下的所在,可以不言不語,但不可不拿起一本書輕輕翻閱、慢慢閱讀,這是一間喜歡生活的書店,希望將生活寫成書的故事都能被傳閱,而去到終點-「回收站」,所以,以「交換」為題的有機書店就在關西石店子老街落地生根,並且運用自身的影響力讓有機書店在偏鄉開啟,一定會有人問:開在偏鄉,誰要到偏鄉去買書?
我想,有機書店開啟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旅程,偏鄉就是最適合慢下來讀書的地方!
聆聽盧老闆的人生故事,真的佩服他的勇氣與毅力!
(圖一)大自在藍染工坊店裡面將所有台灣難得一見的染技工藝陳列其中。(圖二)以「交換」為題的石店子69有機書店運用自身的影響力讓有機書店在偏鄉開啟。
繼續隨著他的角度前進「上南片」,穿過全台灣沒有濃厚商業氣息的石店子老街,卻不曾想這裡曾經擁有過一段燈紅酒綠的夜生活,也曾經是黑頭車載著茶葉、樟腦,也曾經是擺渡林立,誰曾想台三線改道、鳳山溪河川整治,人潮也不復見,將這條紅磚堆疊的老街歸回平靜。
隨著盧老闆繼續往上南片,直接進入農田小境,熱鬧喧囂似乎跟土地沒有關係,瞬間就靜下來、慢下來,散散步,不巧,遇到有機仙草田開花,許多慕名而來的人,車輛也略微增多,步伐也得小心翼翼,走到上南片「金城武樹」,往菜市場方向看,原來那就是文人巷裡被傳誦的「關西八景」真的好美。
秋冬之際,我們在「上南片」遇到有機仙草田開花。
羅屋書院
在,阿公阿婆家食飯,是一件幸福的事情。
我們在羅屋書院吃阿婆的客庒菜,真的很開心,羅老師說這次有新朋友、老朋友、舊朋友,言詞之間富有客式內斂、含蓄的歡喜迎接來客,一進入三合院,餐桌前,阿婆正好站在前面,略顯侷促緊張,在我眼裡卻是溫暖且令人心安的畫面,原來等吃飯是這樣一件幸福的事情,不用急匆匆,羅老師就像家裡的大哥,招呼大家坐進餐桌。
樸實無華的菜色,雖然不是典型的客家菜,卻藏有款待的心意,怕我們吃不了原有的特色,提供了符合大眾口味的菜餚,有趣的是大家吃比較多的,卻是客家味的那些菜,對我們來說,阿婆準備的菜色是家的味道,後來,阿婆忙完了,一起加入午餐的行列,還舉杯歡迎我們來到關西,來到羅屋書院,真是太感動了!
阿婆的舉動超貼心又可愛,大家也在阿婆的加入中閒話家常,我們其實才剛剛認識,也認識的不深,話題涵蓋了工作、家庭之類的日常,甚麼都聊。
果然羅屋有這樣的魅力,就像羅老師說的:來羅屋就是回家。
茶餘飯後,邀請大自在工作室佈置下午的小活動薯榔刷染,沒想到刷染最有趣的部份,其實是挑選圖卡的過程,大家的喜好不同,隨著每個人的個性搭配出來的圖案也都是獨一無二,這次還有隱藏版圖案,每個人都搶著刷染,我也不例外唷,奈何,時間不多,慢吞吞的我,只能趕緊結束手上的活動~
其實,我在106年度時,隨著新竹縣政府的活動,也曾來到羅屋,當時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走廊下,擺起下午茶,有特別的點心還有茶,過了多年以後,我仍然很喜歡那個當下,之後的幾年也有不同的活動搭配,比如在桐花季時,帶客人來到羅屋書院親手做菜包、走走渡南古道,享受一個悠哉地下午,真的非常的舒服。
後來,因為疫情,跟著不同的人來到這裡,卻沒有這一次的溫馨,我想是心境不同,過去常常來,所以我這次等於是回家看看。
(圖一)樸實無華的菜色,雖然不是典型的客家菜,卻藏有款待的心意。(圖二)薯榔刷染,隨著每個人的個性搭配出來的圖案都是獨一無二。
人生,總是充滿轉折才能遇見美好;關西,總是充滿轉折才能遇見浪漫。
一起在客庒迷路,遇見美好與浪漫。
「關西‧賴在家陶藝咖啡」有著這麼一則浪漫的故事,老闆賴桑因為不想錯過孩子的童年,所以放棄銀行這份高薪職業,離開充滿壓力的職場,並與太太商量帶孩子環島,爬爬山、野營,減法式的親子旅行,同樣也是「客式旅行」,賴桑說:環島回來才花一萬多元而已,但是我很高興,在孩子的成長裡,我不曾錯過,這些都豐富著我的生命,回家當家庭主夫,我很快樂。
但生活不能吃老本,所以,賴桑找了一些事情來做,就開始種茶人生,希望讓山茶能夠自由生長,他下了一個決定,「野放」是彼此最好的相處,讓茶產生多重又豐富的口感,就這樣,誕生了「野放茶」,茶也需要茶器來展現「韻味」,於是乎,向陶藝老師學習,並且師法自然,每只茶器都徐徐如生般的別緻,充滿野趣,比如像竹節、樹頭、螞蟻、荷葉、青蛙等;平日裡不使用,可以當文藝擺設,使用時更能將萬物自然展現在茶飲裡。
我們品一口,韻香滿溢,芬芳繚繞于胸的野放茶。
來到賴在家,這裡可以遠眺「東安古橋」,也能在百年苦楝樹下吹吹風,或是走進空間裡欣賞創作,與賴桑聊聊天,回家前,買買野放茶或是野馬茶,都是不錯的伴手禮。
這次首次拜訪賴在家,真的很開心,因為,多年前就曾在石店子老街(中正路老街)聽過賴桑在關西的兒時回憶,在那小小的店裡,塞滿了20個人,享用他待客的茶、欣賞自然的美學。
誰能知道,放棄銀行高薪的工作,陪伴孩子成長的快樂家庭主夫,有這樣的際遇,讓興趣滋養生活,苦甘香甜的人生是最美好的浪漫。
(圖一)在浪漫的「關西‧賴在家陶藝咖啡」聆聽浪漫的故事。(圖二)賴桑將萬物自然展現在茶飲裡。
我只是一個過路客,少有時間沈浸其中,若有機會不設限,我想會有更多的感動。希望想要探索關西的每個人,都能在不同的地方或是機緣來到此地,找尋屬於自己的關西時光。
© 原森旅行社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、轉載必究